就在今天!11月7日下午,跳水界传来全红婵,陈芋汐,谢思埸消息

2025-11-07 21:51:00

与此同时,她的老搭档陈芋汐与掌敏洁以350.22分夺得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。 赛后陈芋汐特意提到全红婵:“我们是非常好的队友、曾经的搭档,希望未来还可以一起携手走上更大的舞台。 ”这种强者之间的惺惺相惜,超越了简单的奖牌之争。

赛场另一边,广东队的谢思埸与黄博文夺得男子双人3米板金牌。 作为经历过严重伤病的老将,谢思埸对全红婵的处境深有体会:“跳水首先是跳,需要双腿发力,如果脚部有伤确实影响非常大。

当然也要相信我们的队医,能帮助全红婵摆脱伤病困扰,我也会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她。 ”这种传承让人想起他与全红婵之间的特殊联结,两人不仅同是广东籍选手,甚至还共享同一个生日。

全红婵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伤病。 巴黎奥运会周期内,她的身高增长了7厘米,体重增加了约7公斤。 国际泳联的数据表明,体重每增加1公斤,空中转速减慢0.1秒;身高每增高1厘米,入水角度偏差可能超过2度。 这意味着她必须重新打磨每一个动作,在身体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。

发育关几乎是每个女子跳水运动员都要面对的难题,但全红婵的处境尤为特殊。 她在东京奥运会一鸣惊人时年仅14岁,如今18岁的她不仅要应对身体变化,还要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完成这一艰难转型。 有人质疑她“身材走样”,有人放大她的每一次失误,这些声音远比训练更磨人。

在广东二沙训练中心,全红婵每天训练超过6小时,针对招牌动作207C进行上百次分解练习。 近期训练照显示,她的左手食指缠着厚纱布,团队解释此为常规防护。 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顶尖运动员的日常,荣耀背后是无数次的重复与调整。

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前热身时,全红婵和陈芋汐在十米台上隔空比心的画面被镜头捕捉下来。 这一刻,比分和排名似乎不再重要,两个同样经历过低谷的运动员,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彼此的支持。 陈芋汐曾坦言:“正是与小红配对双人,我才被从低谷带回了赛场。 ”而全红婵也说,双人项目因陈芋汐的陪伴感到安心。

谢思埸的回归之路或许能提供另一种视角。 这位28岁的老将曾在18岁时因脚踝骨折植入钢钉,错过里约奥运会,却在东京和巴黎两届奥运会上夺得金牌。

他曾说:“你找到你的热爱了吗? 虽然过程艰辛,我对跳水的热爱没停止过。 一个运动员、带着热爱奋斗着,你理解其中,也就知道是件幸福的事。 ”

全红婵在赛后采访中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:“无论输赢,我都很开心,也感谢大家关注跳水。 ”这句话从一个18岁的运动员口中说出,背后是她对竞技体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不仅是追求极致成绩,更是在挑战中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当全红婵在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后说“我真棒”时,她肯定的或许不只是那场比赛的表现,更是自己能够带伤完成整个全运会征程的勇气。 在她身后,是中国跳水队一代代运动员面对伤病、发育关和舆论压力时,依然选择坚持的故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